“裸体借条”之后,踩红线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该刹车了

区块链

“裸条”,这几日成了新热词。

  手持借条遮住敏感部位拍摄裸照作为女学生借贷的抵押物,这是媒体最新爆出来的奇闻,连带着各类校园分期校园借贷服务高的吓死人的利率和各类费用的大坑,也受到了。

  作为一个金融行业多年的传统媒体人,我不想去渲染“裸条”或者“高利贷”,我只想接着这个话题吐槽下这些年流行的某些互联网金融创新:把不知死活的踩政策红线当作金融创新,这种疯狂玩法,可以休矣。

  校园分期,成功是因为信用卡的放弃

  这几年,校园分期类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大热,既包括消费分期也包括借贷分期——此次出现“裸条”事件的,正是后者。

  针对学生提供信用消费和分期服务,这算金融创新么?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说“是”,那么传统银行的信用卡部门要笑了。

  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各大银行就纷纷杀入校园,提供各类学生信用卡,只不过后来坏账不少,学生无度透支案例频现,于是被监管收紧。2009年7月份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要求: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附属卡除外);向经查已18满周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方应具备相应的偿还能力。

  2014年10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印发《银行卡业务风险控制欲安全管理指引》的通知,进一步要求:

  在发放学生信用卡之前发卡银行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取得第二还款来源方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并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身份的真实性。

  要父母等监护人签字同意才能发卡,这样的严格监管才导致校园信贷、校园分期近乎“真空”,而那些不受银监会和发卡机构监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才有了“填补空白”的机会——这显然不是什么“金融创新”。

  无论是信用卡还是分期互联网金融企业,涉足学生信贷,都无法回避“风控”问题。

  大学生几乎没有经济收入,同时相对年轻容易冲动消费,如何确保他们能够还款,还不会引发社会问题,绝对是大挑战。

  从近期频频爆出的分期类互联网企业的操作,显然他们不是借助互联网的魔力去解决挑战,而是利用监管空白,用了非常规的手法——比如这次的“裸条”担保,比如高的吓死人的借贷利率来应付坏账,比如联系家长或者学校施加压力。

  “简单粗暴”的非常规手段催债能不能算金融创新,能不能算“互联网+”?

  不是创新真空,是政策红线禁飞区

  谈及互联网金融,大家总离不开“创新”的概念,而传统金融机构则被视为不思进取腐朽没落者。

  其实,你要了解金融史,就知道金融这个和钱休戚相关的行业,有金钱刺激,从业者怎么可能没有创新精神,大量眼花缭乱的新产品在华尔街可是层出不穷,类似大数据这样近年大热的概念,华尔街很早就用来赚钱了——在金融行业,“金融创新”甚至已经到了过度的底部,也因此引发了1987年闪电崩盘、2008年次贷危机等危机,使得这个词汇甚至略带负面。

  正因此,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比其他行业要来的严格,许多的事情,不是金融机构或者从业者想不到,而是法规不允许做——许多互联网行业跨界过来的开拓者们以为的创新真空区,其实不过是政策红线围起来的禁飞区。

  案例一:配资行业

  这些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真空区实际是禁飞区的最佳案例,莫过于去年中伴随股灾而一夜之间覆灭的互联网配资行业。

  在2022年初,无数创业者和风投杀入配资行业,借着P2P的架构,股票账户又能实现更好的风控,这一度被视为P2P行业中的优质资产。

  然而,配资这东西,在证券行业从来也不是创新,这之前券商向投资者提供配资的做法几度复苏几度被监管打击,这才会引发金融机构以伞形信托等合规的方式来探索类似业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却选择以简单粗暴原始的模式提供配资,最后结果必然是重蹈昔年券商们的覆辙,最终被监管重拳打击。

  案例二:收费股票直播

  同样的道理,过去一年多里面各类网站推出的“股票高手实时解盘”、“收费草根研报”这类的服务,同样是另一个看似创新实为禁飞区的领域。

  要说收费容易程度,股票领域恐怕不弱于网游,许多股民愿意花几万元买一套股票软件。

  但要说收费困难程度,股票投资领域恐怕又是可以排第一的——因为《证券法》下,除了证券公司、专业投资咨询公司外,普通人是不得从事收费荐股等服务的,否则就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长期以来证监系统其实对收费QQ群、收费荐股大师等都是严格监控和打击的,2007年博客时代炒股网红“带头大哥777”正是因为这条罪名而入狱被判刑的。当时的起诉书指控:

  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多次有互联网上发布招募会员信息,先后以每人每年3000元、1万元、3.7万元不等的标准,建立777团队、快乐777团队、777财聚团队、777财宝团队、777黄金客户、777铂金客户、777钻石客户收费,并对交费会员进行证券指导,收取16名会员交纳的会费,非法经营收入20余万元。

  网红+直播,其实当年带头大哥777早就做了,只不过是文字直播而已,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技术上怎么改头换面,创新也难以规避其中的政策风险——眼下红火的许多此类网站的发展,只是取决于监管部门何时专项整治了。

  案例三:境外炒股炒汇

  A股不好,许多互联网创新机构将眼光瞄准了海外市场,比如港股和美股。

  当然,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金融创新,早在2007年“港股直通车”半途而废之后,就有许多香港券商在内地发展客源——如今这波创业潮中,只不过是用内地的创业者和内地的风投资金在境外成立了一家家券商,然后回到内地来揽客而言。

  眼下打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那些互联网美股/港股/外汇网站,在注册地几乎都是合规的,看似并无“红线禁飞区”。但实质上,由于外汇管制的存在,他们的内地客户在将资金转入这些境外券商时,依然带有巨大的隐患。

  早在2022年9月,外管局就发文打击外汇“蚂蚁搬家”行为。根据外管局的规定,下属行为可能被定性为“蚂蚁搬家”而进入黑名单:

  5个以上不同个人,同日、隔日或连续多日分别购汇后,将外汇汇给境外同一个人或机构;个人在7日内从同一外汇储蓄账户5次以上提取接近等值1万美元外币现钞;同一个人将其外汇储蓄账户内存款划转至5个以上直系亲属等情况界定为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

  虽然上述并非直接针对境外炒股炒汇,甚至更多针对境外买房,但从我国一直对资本流出的监管,境外交易类始终存在外汇来源的隐患。

  合规才是金融创新的未来

  金融创新,乃至互联网创新,不该等同于踩制度禁区,不该等于赚没监管到的制度红利。

  这些年,蓄意或者纵容踩政策红线成了许多企业的创新之道,比如Uber、滴滴等专车对原有约车行业的冲击;比如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入驻规则对餐饮证件的疏忽——虽然其中部分的确推动了政策的改良,但更多只是增加了整个经济的无序状态。

  对于金融这样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2022年股灾这样的领域,踩红线的“创新”显然不是值得鼓励的。

  毫无疑问,互联网领域对金融服务行业,产生了许多的真创新,这些创新大多依赖于技术对成本、渠道的改造——比如没有支付宝,难以想像余额宝这样庞大群众基础的货币市场基金诞生;比如没有互联网取代营业部降低运营成本,难以想像券商佣金可以从早年的万分之15降低到眼下的万分之3以下;比如没有智能手机,难以想像如今的无卡支付生活。

  这样的金融创新,值得捧场。但那些踩红线的金融创新,还是敬而远之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张翼轸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2347/1.html

  微信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标签: 区块链